洪澇災害后土壤水分的管理
1、災后秋播土壤的準備。
災后的土壤準備是災區恢復生產的第一步,也是最關鍵的一步,良好的土壤處理措施,將在一定程度上對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起到抑制作用。
⑴及時開溝排水,降低地下水位:受洪水長期浸泡的土壤通氣性很差,洪災過后,地下水位高,應迅速開溝排水,盡快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,減輕土壤中有毒物質的危害,并使土溫迅速回升。要求溝深40厘米、寬30厘米左右,溝間距1.5-2米;對淹水時間過長的土壤,溝深應在40厘米以上,溝距可調整為1.0-1.5米。
⑵及時清除漂浮物:退水后,洪水中的漂浮物,常在地勢低洼處殘留,如不及時清除,則易導致作物病蟲害的蔓延,甚至誘發人畜傳染病等。因此,必須盡快將其集中起來焚燒或填埋。
⑶整地:在表層土壤放干后進行土壤翻耕,旱地翻耕深度在25-30厘米左右,水田翻耕深度20-25厘米。整地一般可結合土壤翻耕,或在翻耕后1-2天進行,要求不留大土塊,土地平整。整地時,也可根據地下水位高低做壟,一般壟寬1.0-1.5米、高0.2-0.3米。
⑷土壤消毒:土壤受洪水浸泡后可能帶有各種各樣的病源,因此對污染較嚴重的土壤,在排除土壤中的積水、土壤放干后應結合翻耕和整地用石灰或多菌靈消毒,消除土壤中的病原體,停止其蔓延。
2、受淹作物的土壤管理
⑴及時開溝,降低地下水位:一是適當加大溝間距,一般可保持在2-4米,溝深50厘米左右;二是沿田塊四周開圍溝,并做到溝溝相通,排水流暢。
⑵適時中耕:待土壤放干后,應抓緊時間及時中耕,以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,中耕時應注意適當增加深度,并注意盡量將土壤混勻、土塊搗碎,同時,根據土壤及作物生長等實際情況,應考慮增加中耕1-2次。
⑶早施追肥和進行葉面施肥。對晚稻可適當追施尿素5-7.5千克/畝、旱作可用腐熟人糞尿500-750千克/畝對2-3倍水澆施,或用復合肥10-15千克/畝穴施,施肥可結合中耕進行。
在作物進入生殖生長時,可連續2-3次用0.2%磷酸二氫鉀溶液噴施葉面(用量0.15千克/畝,每次噴施間隔1周左右)。
⑷適當提早曬田:作物受水浸泡后,根系生長較差,一定要注意改善土壤的通氣性。除及時開溝排水外,還要落水曬田,并要曬透,旱作也應排除水分,使土壤充分放干后再灌水,且提倡灌"跑馬水"。
3、災后土壤的水分管理原則
⑴勤灌水,灌少水:被淹作物生長后期耗水較多,應及時補充水分,以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。提倡勤灌水、灌少水,達到"手捏成團,觸地即散"的干濕度,以保持土壤維持良好的通氣狀況。
⑵灌水方法:洪災后,土壤結構較差,地下水位也較高,凡有排水溝的應利用排水溝來灌水,這樣不僅對土壤結構破壞較小,而且不會過量。